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论行业辈份,政府部门搞统计的都是“老算盘”,精于算计,理论功夫了得。不过,国家统计局这次发布1月CPI数据,从事后效果看,还是失算了。

1月CPI同比上涨4.9%,与传言一致。数据却明显低于此前市场预测的5.4%的涨幅。

造成CPI预测普遍走眼,大概有些缘由,窃以为,一种可能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低于分析预测,即我们都高估了春节、天气等因素对食品价格的影响,而食品在原来的CPI指标体系中占近三分之一的权重。

非食品类价格的上涨程度也低于预期。这是今年以来人们对通胀形势的担忧之处,最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购进价格的涨幅,也确实都有所扩大。

如果以上原因还不充分,那我们要欣喜地将此归功于去年以来的各种调控政策和措施开始显效。

最心里没底的,是五年一次CPI权重调整对新数据的影响。统计局此次调低了食品类的权数,提高了居住类的权数,按理,在子项价格涨幅给定的情况下,新的权数统计可能拉低CPI。

由于统计部门并没有公布调整后的CPI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的最终权数,因而,我等只能象以往一样,各显神通,模拟推算,这样的结果花样百出。

“食品涨得凶猛时,你调低食品权重”,这是对这次的统计结果最通俗的一个疑问。

显然,将CPI大调与月度数据发布混于一体,是统计部门的失算,加之解释不力,更增添疑惑。

官方统计中CPI五年一次的基期、篮子权重、选择商品或服务(代表规格品)的调整,符合国际惯例;对中国来说,民众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有变,CPI食品所占比重降一点,居住比重提一点,方向无疑是对的。不过,在物价上涨处于高台这样一个敏感时期,政府部门何不早些公布CPI调整方案,让民众和各界评估评估,以利消化?

再者,权重事宜,算不上国家机密,何不公布调整后的CPI权数组成?尽管有政府研究部门的人士提醒,可以根据《统计年鉴》中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比重来推算其在CPI中的权重,但实际上,国家统计局每年对权数等均有微调。外界的推算怎么对得上?仅以此次调整后的居住类权重为例,低者称17.42%,高者为19%,岂有不乱。

若是看过欧盟和美国的CPI数据再来比较,想来想去,尚可以“粗糙”两字给中国CPI作个标记,若是遇到“讲政治”,我评估的底气也没了。

话题:



0

推荐

朱长征

朱长征

16篇文章 3年前更新

独立学者,财经专栏作家,主持知识星球 [Alex世界观]、公众号"思想也是市场"(alexchu789)。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