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过去十余年,在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时,“三驾马车”的理论框架一度非常流行,即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三大项的需求强度。根据这一理论,如果经济增长乏力或减速,那便是消费、投资和出口的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想方设法扩大消费、增加投资和出口,经济增长便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

 

2008-2009年以“四万亿”一揽子投资计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去年末今年初的“保6”之争,“三驾马车”的实践指导一直延续到现在。巧合的是,对它的争论也伴随着中国经济自2010年以来这一轮长周期的增速下行。

 

这个框架的运用如此广泛普遍,以致不少官员、分析师一说到增长减缓,就会联想到刺激有效需求的政策措施,如扩大政府开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放松房地产开发限制、推行汽车消费补贴等等。

 

但这套分析方法的运用后来遭到吴敬琏等学者的批评,因为用它来解释及解决长期增长问题,其说服力和适用性都很受怀疑。

 

三驾马车分析框架实际套用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它又与我国核算GDP中的支出法相关联。凯恩斯主义总体认为,需求的强度决定供给的规模,因此,产出总量等于由消费、投资、财政赤字和净出口等四项需求构成的社会总需求。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但批评者提出,即使是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只是用这一理论框架来讨论短期经济问题,把它用来分析长期发展趋势显然是用错了分析框架。

 

货物进出口为例,在中国入世之初,由于高消费、高福利发达国家储蓄率低,在储蓄投资之间存在很大缺口,需要依靠发展中国家净进口来填补,而中国这类发展中经济体具有各类低成本优势于是在发达国家的净进口中分得了较大份额的市场。

 

而这样的份额并不是长久的。发达国家储蓄投资的缺口在危机后可能变小,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也在减弱,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及去年的美中贸易战,更是增加了中国平衡国际贸易的压力。

 

消费也是如此。靠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来刺激汽车等各类消费的举措,往往只能收到短期的效果,只是未来消费的提前释放而已,因为增加劳动者消费需求的前提是增加他们的收入。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才是经济分析中的有效需求。而增加劳动者收入,需要依靠鼓励创业,创造就业,发展生产,提高效率,并辅之以必要的再分配措施。就算政府一时提供了补贴、优惠,也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并不是劳动者或消费者的真正富裕之道

 

那么,长期的增长来自哪里、真正的财富创造来自哪里?对此,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理论文献作出了阐述,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等。近期,在阅读滕泰博士新著《新供给经济学: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转型》中,我们又有新的发现,在梳理了这些理论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后,滕泰总结完善了“五大财富源泉说”——短期看,经济增长受到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影响;从长期看,经济的实际增长是由五大财富源泉的变化引起的,而经济的增长潜力则是由新供给扩张和供结结构升级决定的。

 

除了一般大家所知的土地、资本、劳动这三大要素,“五大财富源泉说”还增加了制度、技术,并由此构成新供给主义经济增长模型。滕泰博士进一步提出,短期和静态分析,前三者是生产的可变要素,从长期来看,制度和技术不仅也是可变的,而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和根本驱动力。

 

从需求刺激的“三驾马车”到“五大财富源泉说”,这大致反映了近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分析框架,以及由此引出的增长潜力的思考和精进。

 

话题:



0

推荐

朱长征

朱长征

16篇文章 3年前更新

独立学者,财经专栏作家,主持知识星球 [Alex世界观]、公众号"思想也是市场"(alexchu789)。

文章